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6ndash灶

文章来源:妊娠呕吐   发布时间:2022-9-17 22:46:24   点击数:
 

温中和胃,止吐,止血,止泻。用于妊娠恶阻,胃寒呕吐,腹泻,便血,吐血,血崩,赤白带下,尿血,鼻衄,胎盘滞留,直肠出血。

锅底火弱,水谷不熟

《本草便读》曰,伏龙肝即灶心土,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,具土之质,得火之性,化柔为刚,味兼辛苦。其功专入脾胃,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。凡诸血病,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,皆可用之,《金匮》黄土汤即此意。

有个妇人,连冬天都喜欢吃雪糕,这已经不是身体需要,而是欲望需要,第二年春天,老是反胃,吃东西没消化就吐出来。

老先生说,这是胃中虚冷,就像你灶下没有火,你虽然把食物放在锅里,隔一段时间,打开来一看,想不到食物还没有被煮熟化掉。正如你胃中虚冷,火力不足,吃进水谷腐化不了,吐出来还是未消化的原物。

小指月说,那就要给她温暖中土。

老爷爷说,有一味药最平和最有效,能够直接温灶下火,暖灶下土,使锅中水谷腐熟。

小指月一听就知道了说,爷爷,就是灶心土,又叫伏龙肝。它本身就是农村柴火灶下面黄土经过火久炼而成。

老爷爷说,可以就用灶心土,打成细粉,每次服用两钱即可,可以用点姜汤水送服,更能止呕温中。

这病人吃第一次就不反胃了,吃了三次就特舒服,胃口大开。

老爷爷叫她不要再吃冷饮了,吃伤了脾胃,不单会反胃,而且将来还会痛经,长肌瘤。

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:

郑长松经验

脾虚胃寒伏龙肝功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必赖脾之阳气为动力。中阳不足,脾虚胃寒。复因孕后冲气充盛,冲脉隶于阳明,冲气上逆犯胃,则恶心呕吐,阻隔饮食。辛温之药,以脾虚胃寒家所喜。

黄宫绣云:“伏龙肝久经火熬,则土味之甘已转为辛,土气之和已转为温矣。”味辛散逆以醒脾胃,性温暖胃以和中州,若配姜、夏、藿香等醒脾开胃、降逆止呕之品,其效益佳。

车某,32岁。妊娠2个半月,自停经40天起,即饮食少思,进食稍多则恶心呕吐。近20天来,逐日加重,食入不久即阵阵呕吐,食出未化,吐尽方安,面色白。舌质淡红、苔薄白滑,脉沉细弱。证系脾虚胃寒,不能运化。治宜温中降逆,醒脾开胃:伏龙肝60g,藿香、半夏、生姜各9g。先取伏龙肝水煮,待澄清后代水煎药。服药1剂,病势大减,3剂后呕恶尽止,知饥思食。[浙江中医杂志,(2):17]

伏龙肝早在年前即已入药,历代医家也十分注重其医疗作用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黄土汤,《类证治裁》中主治胃虚呕吐之比和饮皆君以此药。因其性、味、色、质,皆中宫脾土之所应,又具健脾厚土、温运镇摄之性,故凡由中焦虚寒、脾失统摄、胃失和顺而变生诸疾,投以此药无不应手取效。

盖脾虚阳弱之中宫,失温运摄镇升降清浊之权,温中和胃益气散寒之品虽也裨益中州,但少厚土镇摄之力,乏奠中斡旋之功,欲使中土敦阜,统摄温运,舍此伏龙肝而别无他药可求,考其味甘色黄,正合脾土之性,温燥且重,也为阴土之所喜。若将此药伍以温中散寒,降逆固涩方中,定起画龙点睛之妙。以上所举4例,虽非全貌,然亦可见一斑。

本药质重无毒,量轻者则不达其效,故陆渊雷曰:“此物质重而味淡,用少则不效。”《本草纲目》在本品条下有“妊娠护胎”之言,故重剂施于孕妇也未见伤损胎元之弊。煎煮既可煎其有效成分,又无混同诸药而致药汁污浊难饮之虞。如此俯拾易得,药简效宏之佳品,非但配方效著,单用也可疗治顽疾,而现今药肆少备,街市难觅,医者用之少矣。今特志此,以冀能起沉淹之良药,造福于病痛之患者。

临床应用

2.1、《名医别录》:主妇人漏中,吐下血,止咳逆,止血,消痈肿毒气。

2.2、《本草汇言》:“伏龙肝,温脾渗湿,性燥而平,气温而和,味甘而敛,以藏为用者也。故善主血失所藏。

2.3、《金匮》之疗先便血。

2.4、《名医别录》方之止妇人血漏,漏带赤白。

2.5、《蜀本草》之治便血血痢,污秽久延。

2.6、《杂病方》之定心胃卒痛,温汤调服七剂即定。他如藏寒下泄,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,成一切失血诸疾,无用不宜尔。

2.7、《本草便读》:”伏龙肝即灶心土,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,具土之质,得火之性,化柔为刚,味兼辛苦。其功专入脾胃,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。凡诸血病,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,皆可用之,《金匮》黄土汤即此意。

2.8、《广利方》治吐血、衄血,单以本品用水淘汁,和蜜服;若便血属下焦寒损者,可与干姜、阿胶、黄芩等同用。

2.9、伏龙肝汤(《外台秘要》);凡脾气虚寒之大便下血、吐血、衄血、崩漏等,以之与附子、白术、地黄等同用,如黄土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
2.10、《百一选方》治反胃呕吐,用本品研细,米饮送服;《本草蒙筌》治妊娠呕吐,以本品捣细,调水服。

2.11、本品既能温脾暖胃,又能涩肠止泻,主治脾虚久泻,常配伍附子、干姜、白术等。若治胎前下痢,产后不止者,可以山楂、黑糖为丸,用本品煎汤代水送服,如伏龙肝汤丸(《张氏医通》)。

后记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小山村,从小山村要经过一条小河,才能够到对岸闹市去。购物在那里,读书也在那里。

刚开始山村里有人专门以摆渡为生,利用小竹筏帮村民载过对岸,去进行货物的交流,跟知识的融合。

后来村里越来越多人,而且小河经常发大水,这摆渡的小竹筏也不安全。

有人就提议要建造一条桥梁,刚开始村民以为,这么大的工程,怎么可能完成,可这提议的人便默默地去建造桥梁,然后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。

几年后一条牢固的桥梁,横跨过这条河流,从此人们能够自由往返于河流两岸之间,非常方便,娃子读书家庭购物,都很轻松。

中医是运用小竹筏来帮助一个个人到达健康的对岸,还是搭建一座通往古典中医智慧的桥梁,让世界人民都能够轻松地出入于传统中医,并且走一条真正健康之路?中医需要一个个地渡病人,更要一群群地普渡大众。

如果说不断地临床是用小竹筏来摆渡救治一个个病人,那么总结经验,普及教育,便是在搭建一座真正的中医桥梁,这里头需要更多的中医有心人来去做。

所以中医的普及需要搭建很多桥梁,比如通向各种中药的桥梁,通向各类名方偏方的桥梁,还有通向医理真谛的桥梁,正如城市会搭建很多天桥,方便往来人群,又如网络会有很多链接,能够搜索的很多有用的信息。

当中医普及的桥梁越来越发达,越来越多时,那么整个中医就真正会成为大众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古代很多医家的经验,就像一个个砖块,一条条钢筋,一包包水泥,可谓是应有尽有。

现在最缺乏的不是材料,而是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共举,把这些材料拿出来去搭建桥梁,方便大众,能迅速步入中医之门,走一条健康养生之路!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gxlvyou8.net/jbtx/16916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